打造自主品牌提升竞争优势
“十三五”开局之时,尽管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,但加工贸易占了近40%,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,我国处在中低端,出口产品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、技术含量较低、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。随着我国劳动力、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,制造业传统的比较优势明显弱化。虽然规模增长快,但质量和效益不高,核心竞争力不强,成为我国外贸绕不过去的一道“坎儿”。
2016年公布的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指出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国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,优化贸易结构,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。2017年初,商务部颁布《对外贸易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中提到外贸结构要进一步优化,如优化商品结构。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,提高出口品牌、高技术含量产品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。
如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?推动竞争优势需要由价格优势为主,向技术、标准、品牌、质量、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。其中,打造自主品牌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力点。越来越多本土品牌制造业企业在“十三五”期间脱颖而出,把更多投入放在了产品设计和研发上,实现转型升级。
外贸结构优化服贸占比提升
服务贸易是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,也是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环节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除了货物贸易的结构优化,中国服务贸易额也稳步攀升,服务进出口规模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。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在2020全球服务贸易大会上表示,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地发展,规模不断地扩大,在整个外贸当中的比重也迅速地提升,推动我国外贸的高质量发展和外贸结构的优化。
商务部研究院发布《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报告2020》中提到,“十三五”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,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居发展中国家首位。从2017~2019年,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排名连续三年保持在全球第20位,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位,整体保持稳定。
该报告指出,“十三五”时期,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。2019年,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850亿美元,其中,以计算机、数字技术等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领域,成为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推动力。2019年知识密集型领域出口在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了50.7%,比2015年提升了17.5个百分点,首次超过50%,成为我国最大服务出口领域。
国际市场多元东盟成第一贸易伙伴
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外贸的国际市场结构更加多元。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在全国外贸中的比重得到提升。
商务部数据显示,2016~2019年,中国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.6万亿美元,占外贸比重提升至29.4%,2019年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增至49.2%。今年以来,中国与东盟国家进出口稳步增长,1~8月份,双边贸易额为4165.5亿美元,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.6%,东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,预计包括东盟十国在内的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将在今年超过30%。
随着新兴市场在中国外贸份额中的提升,以及更多元的区域经贸合作机制,中国的出口结构也变得越来越优化。
出口转内销成效好推进外贸创新发展
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,外贸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,各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“稳外贸”措施。数据显示,各地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外贸工作,取得积极成效,进出口回稳向好、好于预期。1~10月份,中国进出口总额达25.95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1.1%,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。
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,国际需求大幅下滑,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,贸易保护主义上升,不确定、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。面对疫情冲击,中国外贸逆势上扬,这份成绩来之不易。
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介绍,自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》以来,商务部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,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。“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转内销,稳定了外贸主体和产业链供应链,拓展了国内消费和产业升级需求,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,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。”李兴乾举例说,如推动标准衔接促进转内销,扩大“同线同标同质”产品宣传推广力度,将“三同”产品的范围从食品、农产品拓展到玩具、家具、服装等消费品。对4130家外贸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,超四成外贸企业已开展出口转内销业务。
今年是“十三五”收官之年,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,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,外贸在国民经济中依然举足轻重。